老師!我的孩子在課堂中都不愛說話,怎麼辦?
常常有家長問我們說,他們在看小孩上課或家長日時,發現自己的小孩都不太愛說話或表達,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我都跟家長說,沈默不是代表害羞,沈默不代表不會或軟弱,有時他是一種學習及思考的模式,更簡單的來說,是一種偏好跟一種選擇。我們常說:「他好內向」,有時候可能還帶有貶義的味道,像極在說著「他不善交際、不會與人溝通、性格怪異、有點孤僻」。
內向是一種性格
內向只是一種性格,所謂的性格就代表著是一種對於外在事物或接受資訊時的反應,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只是呈現方式的不同。
例如:一顆馬鈴薯,你可以清蒸、水煮、油炸、煎烤,沒有所謂的最好,只有絕對的選擇。
事實上,很多有改革力的偉大領袖是些內向的人。
羅斯福、甘地,這些人對自我的描述都是內向、文靜、說話溫柔, 甚至是害羞的人。 他們矗立在鎂光燈下,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愛指揮,也不是想要萬眾矚目,他們成為領袖是因為一種使命感,因為他們深知這是必須要做的。而人們可以明白感受到他們當領袖不是因為好大喜功,而是責任感,驅使他們做認為對的事情。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內向和害羞的差別。
內向不是害羞
內向不是害羞,害羞是無法承受社會眼光。
內向比較像是你對外在世界的反應。外向的人需要很多的刺激,但內斂的人相反,他們對自身感受敏銳,反而在不被注目時最能發揮他們的能耐。偶而會有例外,但大多是如此。所以關鍵在於將各人的長才發揮至極致,適才所長,各司其職。
大眾對內向的印象
但為什麼社會上普遍的內向給大家負面的感覺呢?
每一個人的資訊吸收方式、信息處理模式及表達方式皆不同,但因為社會的偏見,我們最重要的機構:學校及職場,卻像是為外向者設計的,提供很多的刺激給每個人。這樣的不成文社會慣例,我稱之為新團體思考,把所有的想像力跟創造力綑在一個群聚的團體中。
舉例來說,老師在課堂最愛問:
— — 你覺得呢?
— — 你的想法是什麼?
— — 你覺得他說什麼?
— — 為什麼你這樣覺得?
老師們總是希望學生『說出來』,因為這是最省時最有效率的方式。但身為老師,我們往往屏蔽掉了其他表達想法的可能性,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不可能永遠不社交、永遠遠離塵囂,我們還是需要讓他人知道我們的想法以利社會運行,因此在我們的課堂中,對一個主題的報告可以是:作文、個人小專題、海報呈現、一對一訪談、公開演說、或小組報告,我們尊重每位同學的性格差異,也希望他們以自己方式來完成作品及作業。
但是!!!
這絕非告訴大家我們從此不要再合作了。
MBTI 16型人格
最近的課堂中,跟同學們分享了什麼是 MBTI16 型人格,所謂的 E 型人格(extrovert)和 I 型人格(Introvert),是一個光譜,而非一個絕對值。
外向的人格應該要更學習如何在獨處及沈默時間思考,內向的人也要學習如何在人群前表達及呈現自我,互相學習補足自己的能力並更尊重他人的思考模式,在未來人生道路上才能找到更多的協助或領導他人,好比 Steve Wozniak 和賈伯斯兩人同心協力才能創辦蘋果公司。
因此,我們總是教同學:
尊重他人、從他人身上學習、及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及不再因自己的個性而感到自卑難過。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可取代的、獨一無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