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08 課綱推行之後,「素養」一詞成為教育界最熱門關鍵字,人人都說「素養」很重要,認為學校應該要教「素養」,但若真的要找個人把「素養是什麼」給解釋清楚,恐怕是不可能的事。
不信的話,您可去問十位教育專家,我敢保證:這十位教育專家會給您十二個完全不同的答案。原因無他,「素養」只是一個相對於過往「類似工廠流水線的標準化教育流程」(俗稱填鴨式教育)而提出的新教育模式,而這個模式的核心內容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實踐?目前一切都尚在嘗試與摸索階段,沒有定論。
根據 108 課綱總綱,所謂「核心素養」的定義是: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 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這個解釋非常抽象、寬泛,我們看了之後好像懂了,卻又好像沒有真的懂。
看不懂沒關係,我們先來抓重點。
「核心素養」的重點
第一個重點:
素養是「知識、 能力與態度」三者的結合。也就是說,過去的教育可能太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因此現在要再加上「能力」與「態度」兩個指標,希望學生不只是學會一個「知識」而已,還必須要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或「由知識進而培養出某種人生態度」。
第二個重點:
素養教學「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簡而言之,就是要能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可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出來。
但是「生活情境」到底是什麼?大部分人的生活情境是很局限的,大概就只能想到「食衣住行」或「職場運用」等情境,因而認為學校老師是不是要教學生怎麼賣臭豆腐?怎麼開咖啡廳?怎麼做簡報或履歷……之類的,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素養」。
其實,我們應該把「生活情境」再設想得更「廣」一些,例如:
- 當學生未來想學習理財知識時,他是否已具備閱讀財經類文章的語文能力?他是否看得懂基本的數據或圖表?是否能夠判讀某項資訊的真假或偏誤?
- 又或者:當學生未來在職場上必須提案,與不同意見的團隊進行協商交流時,他必須先理解對方的提案,發現對方的缺失之處,並知道自己應該往什麼方向去搜集資料,甄別其優劣,然後再運用這些資料來申述、加強自己的論點,以俾我方的提案能得到團隊大多數人的支持。—— 這整個溝通、協商的過程中,便須要具備高層次的語文組織能力。
- 再舉最後一例:若有某位學生對醫學有興趣,他想要進一步研究西方醫學與東方醫學之間的異同之處,那他是否能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自行搜索並閱讀相關的專業書籍,進行思辨與比較,並製作出一份有條有理的報告?
因此,「生活情境」這個概念確實是非常廣泛的,並不僅僅局限於「食衣住行」或「職場運用」,而是應該往「終身學習」的方向去思考。
而在高中階段的國語文課程中,我們會期待學生盡可能去學習在「學術探究情境」中必備的語文素養;根據我的觀察,這幾年來的大考趨勢確實是朝著這樣的方向在設計國語文的考題,尤其在閱讀測驗的題型中,無論其選錄的文章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或藝術人文類的文章,其實都是為了測驗學生是否具備「學術探究」的語文能力。
下一次,我們就來看看大考題型,向各位讀者說明清楚:「素養導向」的測驗模式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