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閱讀文本時,我們非常喜歡作者在書中對於生與死及活在當下的價值觀、貧富差距的觀察及挑戰和在校園霸凌的重視。
在哈利波特一書中,我們常常與同學們一同探討何謂「正常」及「選擇」的重要性。
在 Book 1 第一章節的開頭第一句話:「住在水蠟街 4 號的德思禮一家非常得意地表示好佳在他們非常正常。」(Mr. and Mrs. Dursley, of number four, Privet Drive, were proud to say that they were perfectly normal, thank you very much. )
在課程中,第一堂課我們就會與孩子提出這段話並思考,什麼是所謂的「正常」,德思禮一家(哈利波特的叔叔與阿姨)算是標準的歐美家庭,白人家庭,爸爸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媽媽在家裡當家庭主婦且很愛跟鄰居八卦,兒子就是標準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孩,而相對於他們一家,魔法世界可以被視為是社會上的「少數族群」,不論是身心障礙者、LGBTQ 族群、罕見疾病患者 ⋯⋯ 等。
我們教師們在課程備課時也反覆討論《哈利波特》一書中想傳達的各種議題,其中最核心的思考議題乃是「生死」及「選擇」。
「死亡」是最嚴肅的哲學問題之一,因為只要是人,就逃不過「死」這個關卡。而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死後會往何處去?死後是否還有「我」?死是好事還是壞事?人類有沒有可能不死?⋯⋯
我相信,只要是人,就應該想過這些問題。
而我們除了討論「死亡」,更在乎的是你「選擇」如何活著。
仔細想想為什麼哈利波特,叫做哈利(Harry),而不是其他更特別或更閃亮亮的名字,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哈利波特就跟我們一樣是個普通人,只是有著不尋常的遭遇。
在英國,他們稱乎某某某、某個人或一個任意普通人會說 Tom, Dick and Harry,有沒有發現到什麼有趣的事?
Harry → 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
Tom → Tom Riddle 佛地魔的本名
哈利波特與佛地魔有許多相似的遭遇和經歷:
1. 孤兒身份:
哈利和佛地魔(湯姆·裡德爾)都在嬰兒時期失去了父母,成為孤兒。哈利的父母被佛地魔殺害,而佛地魔的母親則在他出生後不久去世,父親早已離開他們。
2. 兒童時期的孤獨和虐待:
哈利在姨媽家受到不公正對待,經常遭受忽視和虐待。而佛地魔在孤兒院長大,也感受到孤獨和不被理解,他在孤兒院的生活也充滿了不快樂和孤獨。
3. 都是孤兒院或寄養環境成長:
佛地魔是在麻瓜的孤兒院長大的,而哈利則是在德思禮一家寄養,二者的成長環境都缺乏愛與關懷。
4. 魔法天賦異稟:
哈利和佛地魔都從小展現出非凡的魔法天賦。他們在魔法世界中被視為非常有潛力的巫師,尤其是在他們的霍格華茲學習期間。
5. 與蛇對話的能力:
哈利和佛地魔都具備與蛇對話的能力,這種能力被稱為「蛇佬腔」。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魔法能力,象徵著與史萊哲林創始人的聯繫。
6. 預言中的角色:
哈利和佛地魔都受到關於彼此的預言的影響。預言指出,一個「七月出生的男孩」將成為佛地魔的敵人,這個預言的內容深刻影響了他們兩人的命運。
7. 與死亡聖器的關係:
兩人都與死亡聖器(包括老魔杖、復活石和隱形斗篷)有著深刻的關聯。佛地魔尋找死亡聖器以追求無上的力量,而哈利則無意中成為死亡聖器的主人,並最終「選擇」放棄它們的力量。
8. 內心的恐懼與黑暗:
兩人都深刻感受到內心的恐懼和黑暗。哈利害怕成為像佛地魔那樣的人,而佛地魔則害怕死亡。他們的恐懼驅使著他們的行為,但他們選擇的道路卻完全不同。
儘管有這些相似之處,哈利和佛地魔因為「選擇」和信念的不同,最終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哈利選擇了愛、友誼和犧牲,而佛地魔選擇了權力、控制和恐懼。
我們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做選擇,而我們相信也教導孩子要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要保護自己,更要像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所提到的「永遠要小心堅信的事情」。
這才是我們學習批判思考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