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上課中,我聽到一位女同學對男同學說:「你怎麼會帶紅色口罩,那是女生戴的。」
我就好奇的看了一眼,我就問她:「那男生應該帶什麼顏色呢?」
她說:「藍色。」
此時的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當天穿著藍色毛衣跟戴藍色的口罩。
但這讓我「又」開始思考,為什麼在我學生時期的困惑到了二十年後,依然存在呢?
顏色應該有性別嗎?那又是誰告訴孩子們哪些顏色屬於男生而哪些又屬於女生呢?
今天想跟家長們討論的主題就是:顏色「性別化」(gendered)
▌粉紅色與性別於歷史上的社會意義
18 世紀中期左右,歐洲上流階級好穿淡粉色的服飾以做為奢華和貴族階級的象徵,不過在當時,粉紅色其實是較男性化的顏色。彩通色彩研究所(Pantone Color Institute) 執行總監艾斯曼(Leatrice Eiseman) 表示:「這樣的概念源於紅色這個原色,紅色給人既熱情、行動力強,又比較有侵略性的感覺。即便調降了色度變成粉紅色,過去依然被認為是屬於男性的顏色。」(引自張詠晴,2020)
19 世紀中葉後,工業革命造成廉價染料湧現,粉紅色從原本貴族專用變為勞工大眾的選擇,加上染料種類增加,許多女生性工作者穿著桃紅色等與粉紅色相近的衣著,逐步開啟社會對粉紅色和女性的聯想。
相對嬰幼兒而言,當時美國大多童裝仍以白色為主,並根據膚色、季節或時尚等因素選擇搭配色,但染色技術尚未純熟,顏料清洗後容易掉色,所以白色衣物仍受大眾喜愛和使用。
▌顏色意義的轉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有商人藉由產品顏色對人類產生的心理感受來提高銷量,當時美國的百貨公司也發現,如果將嬰兒用品區分性別銷售量會更好!因此將正流行的粉紅色定為男孩使用的顏色,女孩則為藍色。直到二戰結束,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夫人瑪米艾森豪(Mamie Eisenhower)特別喜歡粉紅色,並時常穿著粉色相關服飾,許多民眾開始將粉紅色與優雅女士的意象結合。
之後,1955 年也開始出現粉紅色的女性專屬道奇汽車(Dodge La Femme)、1957 年電影《甜姐兒》(Funny Face)中亦有許多穿著亮麗粉色服飾畫面、1960 年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等公眾人物也開始將粉紅色用於奢侈及高貴品味的象徵(張婷婷,2018)。粉紅色在此脈絡下逐漸從陽剛轉為陰柔特質。
▌教育上的影響
說了這麼多,這跟學習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在教學生涯中,我往往注意到不只是穿著,課本的顏色、老師的使用的白板筆或粉筆的顏色、又抑或是補充講義設計的美編及排版,原來都是會讓某些學生不想閱讀,不想觸碰的關鍵。
你會想說,只是因為粉紅色的紙,男同學就會反感?(國小學生)
事實正是如此,也在我的課堂中屢試不爽,如果小組活動時使用粉紅色的講義或教具,男同學們就會參與意願較低,而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媒體的影響
大眾傳播媒體也是加深性別刻板印象的重要媒介,例如盛極一時的「可愛巧虎島」中,巧虎、桃樂比這兩位男孩身上的裝扮便以綠色及藍色為主,綿羊鈴鈴和兔子琪琪這兩位女孩的裝扮則以粉紅色及紅色為主,當孩子習以為常生活中的一切顏色與性別現象,卻沒有媒體識讀能力時,這些經驗都將再次加深顏色性別化的刻板印象。
▌父母該如何教導孩子?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其他心理學家對童年發展理論說到,父母從小開始區分孩子的生理性別(Broadway, 2013)。加上消費行銷策略將顏色做出明顯劃分,並與性別連結,以及日益發達的網路媒體傳播,孩子們自然而然會對於顏色產生性別化區分。
就很像跟多大人看到藍色綠色就想到政黨。(我們都很想跟他們說,放鬆點好嗎?你不可能燒了森林,抽乾海洋吧?)
顏色沒有對錯,顏色也不該有性別,如果孩子喜歡一個顏色就讓他喜歡吧,也同時要教導孩子不應該用顏色來區分性別,並且尊重每個人的喜好,若遇到了嘲諷或不善意的言語,只要父母讓孩子知道顏色的本質,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容易看淡惡意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