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老師們常常聽到家長在課前對孩子們說:『不會就要問!』
但其實很多孩子不會『問問題』,今天我們就以教師及家長的角度來探討『會問問題的重要性』,再討論本日議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以下案例:
Student A:公立國小六年級,英語補習已有5年時間。
Ryan老師:本文作者,13年英語教學經驗。
當天的課程是用英文寫一篇全民英檢寫作題目中經典的三格漫畫 (題目如附圖),小孩們需要藉由根據漫畫內容,對於一般日常生活相關的事物及情景,能以簡短的文字敘述或說明,課堂中許多孩子思考了一下後便開始創作。
學生A卻遲遲沒有動筆,這時我走近並開啟了以下對話:
Ryan:Everything ok? (一切都還好吧?)
Student A:I don't know. (我不知道。)
Ryan:About what? (有關什麼?)
Student A:I don't know. (我不知道。)
之後我開始用中文,試著想先了解學生狀況:
Ryan:是什麼事情你不了解呢?
Student A:我不會。
Ryan:是什麼單字不會嗎?
Student A:我不知道。
Ryan:你要跟老師說,你要明確說出你不知道的什麼,例如:
- 你不知道句子要怎麼開頭?
- 你不知道某一個單字的英文怎麼拼?
- 還是你不知道要用什麼時態?
Student A:我不知道他要叫什麼名字?
Ryan:我們一起叫他Tim如何?
Student A:OK!
過了大概五分鐘,Student A又停下來,我又走上前去關心他:
Student A:I don't know.
Ryan:這次不知道什麼呢?
Student A:I don't know.
Ryan:試著練習說看看你不知道的事情是什麼?老師需要更多細節。
Student A:我不知道哪裡。
Ryan:可以再精確的說一下「哪裡」指的是什麼嗎?
Student A:這是哪裡?
Ryan:請問是第幾張圖呢?
Student A:第二張圖這裡是哪裡?
Ryan:你是說樹下的人在哪裡,還是在哪裡游泳呢?
Student A:他們在哪裡游泳?
聽到這我請小孩們先稍做暫停,一起來思考一下以上案例。當孩子沒有辦法用較多細節來描述心中的問題時可以能以下幾個因素:
- 在成長過程中,老師及家長們沒有教怎麼問問題。
- 台灣的教育中習慣「上對下」的授業解惑形式,因此學生產生權威不容挑戰的既定印象。
- 怕丟臉!
關於這幾個因素,我們今天先探討第一和第二點,在求學生涯中往往沒有人告訴我們有疑惑是好的,甚至該怎麼提出問題讓師長為我們解答。其實理性的「開口質疑」能力是小孩乃至台灣的大人們都該經歷的訓練,我們將問問題分成三個階段:開放式問句、小範圍組織、請放下權威。
問問題的技巧3大階段
「問問題」技巧之第一步:開放式問句
家長在小孩的成長階段中(尤其是幼稚園到國小的小孩)應盡量避免Yes/No問句,例如:學校好玩嗎?在Yes/No問句中,小孩的回答會被限制在:「好玩或不好玩」這兩個答案中。長時間下來他們也隨便應一句很好,雙方注意力就轉移至他處,失去了成長過程中含金量(*註1) 最高的親子互動時間。
我常常會建議家長們:「用開放式及較具體的問題」,例如:今天的午餐吃什麼呢?吃起來怎麼樣?你今天做的最棒的一件事是什麼?中午午休時候跟誰一起玩呢?你們玩什麼?……等。當改用這開放式問句後,我們會發現小孩從一字箴言變成字數較多的小句構。對話有了意義之後,才能有更深入的對談及了解孩子的機會。
*註1: 此處的含金量指的是對孩子成長及認知發展中最有意義的幾項關鍵因素,包含:親子互動、教學品質、教師的回饋、同儕相處、身邊的人的價值觀…等。
「問問題」技巧之第二步:小範圍組織
不論是大人在問小孩問題時,抑或是小孩問問題時,我們都應該練習「小範圍組織」,簡言之就是精確一點,例如:「今天學校有趣嗎?」就是一個較不精確的問句。「什麼事情有趣?」課程有趣?老師有趣?同學有趣?還是社團活動有趣?家長們不妨這樣問:「今天學校什麼課程讓你印象最深刻?你們做了什麼呢?」,這樣可以幫助小孩回想起細節,在長期的訓練上,也可以幫助孩子在思考時,著重事件的細節。
「問問題」技巧之第三步:請放下權威
3-6歲的小孩的大腦會進入「有意識階段」,孩子知道自己在學習,並會開始發問,進入「十萬個為什麼」期。這樣的「十萬個為什麼」階段是培養好奇心及感知體察萬物最好的時期,但往往會被家長的不耐煩給抹滅掉,大多數的家長會因為工作繁忙而在下班後無法好好聚精會神的聽孩子說話,或是遇到艱難的問題無法回答時會轉變為「見笑轉生氣」的回答:「就是這樣啊!哪有什麼為什麼……等」。
但師長們應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與比喻回答,如果沒辦法解釋,就一起陪孩子從書中或網路上找資料、陪孩子一起研究。遇到可以自由發揮的問題,或利用用反問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思考,雖然孩子們的答案往往不著天際也不會是標準答案,但他們勇於發揮表達及學習如何利用手邊資源來解答的能力,遠比標準答案珍貴得多。
我們再回到本文中的案例,課堂中我用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來教導孩子問問題: 我們先看到問題本身,抓到問題的本質,並用最精確的句構表達出來。
當Student A看到圖時說「我不知道哪裡?」時,這個疑問詞本身搭配上圖有很多問題可以表達,例如:「Where are they sitting at? (他們坐在哪?)」、「Where are they having a picnic? (他們在哪裡野餐?)」、「Where is Tim? (Tim在哪?)」
鼓勵小孩用Where來練習用已知來造句,同時也要避免用『權威式』的口吻跟孩子對話,例如: 當學生問:「Where are they having a picnic? (他們在哪裡野餐?)」 師長們不應該說:「你自己看啊!」 、「湖邊啊,不然呢?」 或是「 你連公園都看不出來嗎?」。
就算小孩不會造句我們也應該以鼓勵式的對答:「你要不要試著敘述看看呢?」、「我覺得是湖邊或森林呢?你覺得呢?」、「我猜你想的是公園對吧?」
孩子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學習的機會,師長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是他們成長的養分也可能是扼殺他們學習機會的惡魔。
學習問問題,原來就是這樣。